- 与我交流
- 与我交流
- 与我交流
- 与我交流
2014春夏新品仿真丝围巾纱巾韩版长款渐变薄丝巾女防晒披肩
丝丝巾围巾100%桑蚕丝职业大方巾女士头巾百搭款
丝围巾女夏 丝绸披肩气质丝巾100%桑蚕丝围巾
“丝绸是湖州人的孩子。”
说这话的肯定是个女人。
没错,
这个人就是湖州华天盛丝绸服饰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杨海云。
杨海云不是湖州人,
但是却在湖州与丈夫沈敏华共同创建了“华天盛”这一丝绸服饰品牌,
成为湖州最早下海与丝绸打交道的人之一。
她在湖州丝绸行业里创造了两个第一:
第一个在湖州开丝绸专卖店,
第一个在湖州注册丝绸终端产品商标。
为了爱携手创业
杨海云虽算不上“奇女子”,但她敢做敢为的性子在女性中已属鲜见。
杨海云出生于江西上饶,父亲曾经是一名南征北战的军人,性情耿直,为人刚正不阿,母亲十分贤惠,家中老人孩子照顾得井井有条,虽然童年时家境并不富裕,但是在父母开朗的性格影响下,她聪颖好学心胸豁达。
1989 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杨海云认识了当时在全国各地跑供销的沈敏华,她一下子就爱上了这个话不多但做事情特别踏实的小伙子。由于两人在年龄上相差了足足十岁,而且上饶与湖州遥远的距离使得全家都反对他们相恋。但是杨海云坚信自己的眼光,在她看来一切都不是问题,只要这个人对她好,有能力照顾好她,并且在今后有一番作为,于是20 岁的她义无反顾地嫁给了沈敏华,跟着丈夫来到了全然陌生的湖州长超农村。
刚到湖州的杨海云,跟大多数的传统妇女一样,在家照顾公婆相夫教子,从来没有干过农活的她甚至还要到田间地头去干活,因为不会割稻子经常把手弄出一条条血口子,但她从来不喊苦。
1992 年,常年在外地奔波的丈夫沈敏华发现了手绘丝绸围巾的巨大市场空间,他回到湖州后经过市场调查,发现劳动路上虽有很多家丝绸加工点,但规模都不大,于是就联系了几个有意向的朋友,大家一商量就合伙投资八千元,成立了湖州天盛工艺服饰厂。
服饰厂一成立,杨海云也坐不住了。她是个好胜心很强的人,嫁到湖州这三年虽然一直呆在农村,但是她心里始终想着既然走出了家门就要给自己争脸。丈夫要办厂她全力支持,但办厂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必定要吃很多苦,杨海云说:“我就跟他说,要么不办,要么一起办,我不怕吃苦。”
万事开头难。服饰厂租了当时长超粮站的一个仓库,招了10 名工人,主要技术活由当时唯一懂手绘的那位朋友操刀。杨海云在厂里除了做好自己的事情还常常挤出时间偷偷地学习手绘。因为不能大张旗鼓地学,她每次默默地看师傅画完后就跑到女厕所躲起来,拿粉笔在厕所的地上学着画。
开工2 个多月,由于技术上还不成熟,加工出来的产品颜色并不艳丽,所以业务量一直上不去,当时经营只能勉强维持厂里的基本开支。4 个月后,唯一一个懂手绘技术的合伙人被另一家手绘厂高薪挖走,其他合伙人也纷纷撤出。无计可施又不甘心就此放弃的夫妻俩,此时只得硬着头皮自己摸索着做。
在那样的困境中,他们并不气馁。因为悟性好,杨海云自学的那点手艺那时就被大胆地派上了用场。
“我就和沈敏华两个学着做,还好我们都有点绘画的天赋。”杨海云笑着说,“每一种图样我们都要反复练习画好几次,每一个颜色要经过几十次地调配,就这样慢慢做了起来。”
风雨之后见彩虹
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合伙人是走了,但因为杨海云夫妻俩同心协力,厂子并没有散。
有一次,他们好不容易接到了一笔三万元的订单,要做一匹50 米长的手绘布,但当时他们承租的长超粮站仓库空间不够大,不能把布全部展开,而且又不能把布拼接起来,于是他们就想到了把布拿到粮库外面的晒谷场上做。
看到有这么好的场地可以做事,杨海云干得特别开心。哪知道辛辛苦苦刚画完整匹布准备摊在晒谷场晾干的时候,一场阵雨劈头盖脸地砸了下来。
“当时真的是傻了,根本来不及收,画好的布一淋雨那就报废了啊,我当时就抱着丈夫哇哇哇地哭了起来。”杨海云感慨地回忆着。
不一会儿雨停了,当夫妻俩还沉浸在突如其来的打击中时,却意外地发现被雨水洗刷过的布料,竟然变得五颜六色特别好看,画布上的颜料经过匀染后更加有艺术感了。此时的杨海云不禁又破涕为笑,老天是眷顾她的,这块意外的布匹也为他们厂带来了新的订单。
那段日子真的很苦,夫妻两人常常到凌晨一、二点钟才睡觉。因为创业初期资金紧张,他们连烘干用的灯罩都买不起,就只能用十几个煤球炉子代替。有一次为了能够顺利交出两匹手绘绸布,杨海云连干两个通宵,当她拿着完工的布匹交到其他厂整理员手上时,已经东南西北都不太分得清了,布刚交掉她就一头倒在身边的布堆上睡着了。
就这样,通过一点点摸索,一点点积累经验,杨海云和丈夫的手绘技艺越来越成熟,公司也开始有了起色。
到了第二年,杨海云眼见接到的单子慢慢多了起来,老是租用粮站仓库也不是个办法,她就建议自己盖一间像样的厂房。于是很快,他们自己动手建起了厂房。因为没有多余的钱,除了请必要的泥瓦匠,他们几乎都是自己动手干小工的活。
工地上十多号人要吃饭要喝水就得有人烧饭烧水,人手不够,杨海云就把自己才五岁的女儿拉到了工地帮忙在灶间烧火。她把要烧的柴先都劈好,然后让女儿负责不停地加柴烧火,酷暑里三伏天,女儿大汗淋漓热得实在受不了了,她就用塑料桶放上水,让女儿站在桶里一边降温一边烧火。杨海云在工地上不会因为是女的就捡轻活干,他跟男人们一起搬材料抬柱子,手都磨出了血泡,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也不叫一声苦。看着厂房一点点建起来她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那两年,湖州的丝绸行业情况大好,华天盛的发展势头也很不错。然而就在一片欣欣向荣的时候,杨海云再一次遭受到沉痛的打击。
当时公司有一笔订单被检验出产品颜色不合格,按照合同属于违约,要支付将近六万元赔偿金。这不是一笔小数目,杨海云夫妻俩的公司成立到那时才两年时间,省吃俭用也就攒了差不多那么点钱,一下子都赔出去了,夫妻俩再一次抱头痛哭。可是没有办法,产品质量不合格是事实,对于合同的条款他们事前又没有认真研究,如今他们只能按照合同赔偿。
路还是要走下去的。擦干眼泪后的杨海云很快重拾了信心,她相信这次事故不可能成为公司的终结,只要认真去做,吃一堑长一智,前面的路还是充满希望的。那以后,她就特别看中产品质量,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与丈夫一起执着打拼。
在厂里,因为性格关系,很多事情杨海云都会冲在前面,但她与丈夫沈敏华的配合却十分默契。很多时候都是杨海云先接触客户,她爽朗的性格往往很容易与客户沟通,能够一下子拉近相互间的距离,她心直口快但待人真诚,所以大家都愿意跟她合作,甚至做朋友;跟客户细节上的谈判,则会由丈夫沈敏华出面洽谈,两个人一静一动,相得益彰。
为了争取市场,1995 年杨海云和丈夫远赴云南、贵州等,借鉴当地土布蜡染技术,经过技术创新,成功开发了真丝蜡染工艺,生产出防缩免烫的丝绸蜡染面料和服装,一下子打开了市场,并且产品被评为当年的“湖州市名特优新产品奖”。
1996 年,丝绸行业开始走下坡路,许多外贸企业纷纷倒闭,手绘加工生意越来越少,这对以给外贸企业加工为主的一些服饰加工厂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杨海云的公司自然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杨海云意识到“不能一味依赖外贸公司的订单,要有自己的产品,能够直接接触市场。”
很快,他们果断地做出了决定:将公司模式改成一边继续搞加工,一边搞经销。他们首先延长了产品线,从原来的围巾小披肩扩展到丝绸睡衣,并在湖州、苏州、无锡等地联系了销售点,将自己生产的产品直接销售到商场。
“刚开始根本没有商场愿意接收。”杨海云对记者说,“后来,我们答应商场可以先不付款,用卖掉多少算多少的代销方式才让我的产品进了商场。”
就这样,通过新的经营模式使他们从那次危机中挺了过来。还为自己的产品拓宽了销售渠道。
随着生产工艺的提高、经营策略的改进和业务渠道的拓宽,1997 年,杨海云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华天盛”,并正式将厂名改为华天盛丝绸服饰有限公司,开始了事业上新的征程。
稳中求胜心系湖州
华天盛在湖州或许并不是最大的丝绸服饰企业,但是它的发展却十分稳健,这与杨海云的性格有关,“做事情我希望能够稳扎稳打,不贸然求快,讲究循序渐进。”
杨海云的客户中有很多都是回头客,还有不少是十多年一路走来的好朋友,与其说他们喜欢华天盛的产品,不如说让他们信任的是杨海云的人品。她的热情和真诚,打动了很多人,她的身上没有商人的功利,有的是朋友的坦诚。
现在公司凯发官网入口的业务范围已由当初单一的真丝手绘产品发展到真丝睡衣、围巾、丝绸家纺、蚕丝被、特色工艺品等五个大类,2000 年“华天盛丝绸”更是荣获第三届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金奖。如今,已是“浙江省著名商标”的华天盛墙内开花墙外香,除了在湖州吉山、凤凰、南浔有三家专卖店外,产品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山东、广西、云南、北京等省市销售,甚至走出国门远销海外。“丝绸不仅是一种产品,更是一种文化。”杨海云说,“每进入一个海外市场之前我都要做研究,比如卖到迪拜那款丝巾,我就特别选取黄色面料,结果很成功。现在,我的案头就有一本《世界大全》,专门用来研究世界各地人们喜欢的颜色……”
杨海云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她会经常看一些时尚杂志和电视节目,会从t 台上捕捉信息寻找灵感,虽然自己不是专业的设计师,但是她的很多创意却经常能够被设计师采纳。去年华天盛独家设计开发的一款以真丝拉绒与素绉缎双面相结合的披肩,通过一对简单的盘扣,将披肩的概念扩大化,这一设计亮点就是来源于她的灵感。
杨海云说,当初在设计这款两用披肩的时候,跑了好几次上海,专门请人挑选图样搭配颜色,请了不少模特试穿对比效果,充分考虑到时下流行的低碳元素,价格上也考量了很多因素,所以产品推向市场后反响很好。由于披肩绝版绝色用料讲究,功能设计别具一格,一下子成为华天盛又一款市场反应大好的产品。
虽然杨海云的企业规模不是很大,产品种类也算不上大而全,但是她对丝绸有感情,对湖州有感情。
“做丝绸产品就是在培养一个孩子。”杨海云这样打比方。与丝绸二十年接触下来,杨海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个有些娇贵又柔美万分的孩子,她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自己的这个孩子,用真诚的心培养她,让她能够在湖州这块秀美的土地上健康成长。
杨海云一直有一个想法:“我喜好丝绸,我更爱湖州。我真的很希望湖州的丝绸企业能够越办越好,希望湖州的丝绸企业可以抱团发展,以集体的形象向世人展示,我们代表的是湖州丝绸,而不仅仅是一家企业。”
2010 年1 月,杨海云带着华天盛的产品参加了由省商务厅组织、省委书记赵洪祝带队的全省名优特产品澳门专场展示活动,这是浙江省的一次抱团行动,活动结束后省商务厅还长期在澳门设立展馆,此举深受澳门当地居民的欢迎,也给我省的这些企业提供了平台。而杨海云也深深感受到了政府部门和有关领导在对行业发展、创建品牌上的一些新思路新举措。
2010 年9 月16 日,作为湖笔文化节的组成部分之一,“湖州丝绸精品展”亮相湖城。这是杨海云铭记心中的日子。
这场以“丝绸之府,传世经典”为主题的丝绸精品展示活动,吸引了湖州16 家丝绸企业参展,更是湖州丝绸沉寂了16 年后的第一次集体亮相。
回忆起这场活动,杨海云仍然激动万分:“大家真的走到了一起,这让我们看到了政府对湖州整个丝绸行业发展的一种态度,对我们来说就是信心。这是一种新的突破,今后就应该打‘湖州丝绸’的牌子,走到哪里都要齐心合力。”相夫教子其乐融融。
杨海云要强,但绝对不是一个霸道的女人,在公司,她会为了客户的要求跟丈夫和同事争执用什么面料、画什么花样、上什么颜色等问题,但是如果别人提出的建议合理中肯,她也肯定会听并虚心采纳,但不管怎样,回到家里,她转身又是一位难得的贤妻良母。
创业之初一切都是那么的艰辛,使得杨海云对女儿一直存着一份愧疚,那时候女儿还小,没有办法好好照顾她,刚办厂的前两年,女儿经常是饿着肚子等他们到晚上八九点回来,才急急忙忙烧饭,吃的也是马马虎虎。那时候杨海云就暗暗下决心,等厂里情况稳定点,以后一定要好好照顾女儿和丈夫的生活起居。
果然,几年以后,“华天盛”开始走上正轨,杨海云的生活重心也就慢慢转到了家庭上,她对家人的照顾无微不至,不让丈夫为家里的事情分心,对女儿的学习和成长更是时刻关注。
说到自己的女儿,杨海云脸上不禁露出自豪的神情,她爱女儿,这种爱浸润着母亲的用心良苦和千言万语。
记得女儿小学毕业的那一年,发生过一件事情。女儿原本的成绩在班里一直是数一数二的,但是毕业考试女儿只考了第七名,班主任老师很严肃地找了杨海云谈话,言辞中透露出女儿近期的表现比较松散,希望家长能够好好督促,而且到了初中课业量加重竞争也会更加激烈。听了老师的话杨海云很着急,但是当她回到家里的时候却并没有马上找女儿谈话。
她一边做家务一边静静地观察,发现女儿在家里往电视机前一坐就是大半天,很少会主动去看书。怎么办?不能告诉女儿老师见了家长,小女孩还是很要面子的,也不能直接跟女儿提学习成绩下降的事情,对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这样可能会引起他们的反感。杨海云左思右想,终于想到了一个委婉的办法。
她找了个机会对女儿说,因为要上初中了,希望女儿能够写一封信给自己,就好像照镜子一样,对自己说说将来的打算,有哪些理想,要怎么规划自己的未来,自己会怎样去做。
女儿突然接到这样一个任务一时倒也没想太多,只是在写信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到了母亲的用心良苦,知道自己错在了哪里,也知道了自己要什么,于是写着写着就流下了泪水。杨海云默默地擦去女儿的眼泪,轻轻地抚摸着女儿的头,她明白女儿其实是多么的乖巧。那以后,女儿读书愈发地用功,每次都是年级一二名。
女儿顺利考上湖州中学进入高中阶段学习之后,为了能够就近照顾女儿,方便女儿上学,杨海云就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一住就是三年。公司里事情很多,有时候真的抽不开身,她就和丈夫两人轮流,下午四点半一到就抽出一个人赶回家给女儿买菜做饭。
现在,女儿已经是浙江大学法学专业的一名学生,不仅成绩优秀还十分的善解人意。而杨海云与老师的那次谈话,女儿也是在考上大学后才知道的。
知足常乐感恩生活
杨海云是一个特别知足、特别会过日子的女人。她说“我不想把自己变成一部机器,就是围绕工作转啊转,女人要活得洒脱,要会享受生活。”
工作繁忙,但是她会忙里偷闲,家里琐事多,她懂得自得其乐。她从不抱怨生活中的挫折和坎坷,她也从不在意别人不经意的失误。“要学会看到别人的好,知足常乐,什么问题都好解决。”
公司已经走上正轨,女儿也已考上大学,杨海云有了自己的时间,她经常会约朋友出来喝喝茶聊聊天,或者参加一些社交活动。
“现在我每天早上要看完《朝闻天下》和《猫和老鼠》,到九点半才出门。”杨海云笑着说,“国家大事要了解,还要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嘛。”
她喜欢出去旅游,出去走走看看,从内蒙的茫茫草原到敦煌的漫漫沙漠,从黑龙江的雪景冰雕到海南岛的碧海蓝天,从桂林的秀美山水到山西的黄土高坡,杨海云天南地北跑了不少地方,她喜欢纵情山水的肆意快感,喜欢在大自然中释放身心的舒适和自由。
女儿高二的那一年暑假,为了给女儿缓解高考前的压力,她特地安排全家一起出游北京和大连。那一次是全家人第一次集体出远门旅游,女儿显得特别开心,一下子忘却了繁重的课业,丈夫也很高兴,把工作暂时放到了脑后全心陪着家人,看着他们父女俩快乐温馨的样子,她心里特别的满足。
杨海云对家庭的付出,特别是对女儿的培养和照顾是众所周知的,她曾经还获得过南浔区2005 年度的“优秀好家长”。
“我可是南浔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和孚镇三八妇女节座谈会上我还跟大家一起交流过心得!”杨海云有些得意地说道。
跟杨海云打过交道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受,这是一个特别洒脱的人,虽然有时候说话有些大大咧咧,但是对人特别真诚,她的热情毫不做作,让你不由得会喜欢上她。她说社会给每个人的压力这么大,我们不应该再戴着面具做人,要真诚面对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心体会生活带给我们的快乐。
和客户成为朋友,这是杨海云一直信奉的真理。十几年商场上摸爬滚打,在杨海云的脑子里始终有一条信念:没有功利,没有客户,只有朋友。凡是跟她打过交道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她热情随和又不失主见,懂得分担他人的烦恼,能带给人阳光般的感觉。
因为懂得照顾家人,又喜欢广交朋友,平时就经常会有人打电话给她,把她当成知心大姐,生活上遇到了难题,感情上受到了挫折都会向她请教。她也乐得跟大家分享自己的经验,杨海云说“女人这一生的角色太多,在父母面前是乖女儿,在公婆面前是贤惠的媳妇,在丈夫面前是娇妻,在子女面前是好母亲”,要做好每一个自己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关键是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多为周围的人想想,所以很多时候她还是个“好大姐”。
杨海云就是这样用一颗感恩的心走到今天,她也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女儿,从小把女儿带在身边,让女儿和她一起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就是为了让女儿知道幸福的来之不易,知道做成功一件事情要付出汗水,要考虑很多人的感受,看着父母艰苦创业懂得感恩,敬重父母。
杨海云是女儿言传身教的老师,当他们夫妻两个艰难地拼搏时,因为她的善良和诚实,她赢得了很多人的信任和赞赏,也使得身边的朋友不断给他们介绍业务。
杨海云动容地说:“我很感谢那些曾经帮过我的朋友,特别是以前镇上的老领导,当时尽管我们的生产条件比较差,规模比较小,但是他们依然相信我们,支持我们,那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帮助和鼓励。”